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正文

【学术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0-06-15 编辑: 点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培养具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同时具备宽广的多学科知识基础,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能够胜任本学科和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处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相关行业工作,能够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综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研究生应达到的要求是: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逻辑思维严密、动手能力强;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中外专业文献的阅读,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学科简介

本学科点于2006年1月批准,自2007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本学科点已经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科研态度严肃认真、学术思想活跃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术队伍共有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博士3人。本学科侧重于人口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的专业优势在于人口学、经济学与环境、资源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等。

三、研究方向

根据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需要,本专业设三个研究方向:

  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

(1)设立该研究方向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高级人才,对于促进我省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主要研究内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原因,现代发展观的变革趋势,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结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和区域战略、生态环境伦理与环境管理体制、人口资源环境的社会经济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评价标准体系以及实践模式。

(3)所开课程:

①专业学位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②专业必修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学

③选修课: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4)学生培养目标及出路

①政治目标:同本专业政治目标

②业务目标: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知识,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③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资源利用与农村区域发展。

(1)设立该研究方向的意义。资源优化配置和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设立该研究方向既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又可为国土资源部门和相关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法规提供借鉴,对于提高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保障农村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研究内容:自然资源领域中的资源价值形式、资源价值基础、资源价值与价格规律,资源供求关系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农村区域发展问题。

(3)所开课程:

①专业学位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②专业必修课: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人口经济学、生态经济学

③选修课: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4)学生培养目标及出路

①政治目标:同本专业政治目标

②业务目标: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在资源利用与农村区域发展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③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部门、农业经济管理部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生态经济理论与应用

(1)设立该研究方向的意义。通过研究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面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第三产业,借助循环经济自身的发展优势,探索、确立区域经济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发展。

(2)主要研究内容:运用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高效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探索高效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3)所开课程:

①专业学位课:生态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②专业必修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学

③选修课: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4)学生培养目标及出路

①政治目标:同本专业政治目标

②业务目标: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生态经济学知识,在生态经济理论与应用方面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③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部门、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培养方式

(一)培养原则

1、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每个研究生必须有明确的导师。每个导师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届不得超过3人。导师应教书育人,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硕士研究生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尊敬师长,教学相长。每个学科专业为一个导师组,导师组长任本学科带头人,组长除做好自己所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外,还应带领导师组指导和协助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2、贯彻课程和学位论文并重的原则。硕士研究生既要学习系统理论,也要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的思想教育、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加强形势、政策、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4、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的原则。中期考核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和课程考试成绩、科研能力、能否进行开题报告等内容。中期考核作为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的先决条件,选优汰劣。经过中期考核,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者,按计划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学习成绩差,或因缺乏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或不安心学习及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者,经过中期考核,终止学习,取消学籍。

(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填写《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培养计划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基础条件、研究方向等具体情况,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在第二学年开始,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学生的培养类型和培养方向:(1)学术型研究生,其目标是造就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专门人才。主要是奠定学生宽广的经济基础、掌握系统的劳动理论和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为任务。毕业的去向是进一步深造或到教学、科研究单位工作。(2)应用型研究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和着眼于提高解决经济实践问题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主要是在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和专业理论后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后的去向是到环境保护部门或其它部门就业。

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须经批准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4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2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三)课程学习

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着重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着重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讲前一年半着重课程学习:(1)研究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主要修完本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和学位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的经典理论、外语和本专业的基础知识。(2)第三学期开设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除导师课堂教学外再采取读(读导师指定的专业书刊)、写(写读书报告和理论综述、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议(试教、课堂讨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的教学方法。

(四)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文献阅读、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实践活动三方面内容。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教师要重视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工作,加强对文献阅读的指导与考核,文献阅读计1学分。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做至少两次文献阅读报告,由导师组组织研究生和有关老师参加,其中一次可结合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计2学分。

实践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之外,也可以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与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和助管的工作结合起来。应用学科或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属的院系,要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立。实践活动计2学分。原则上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五、学制与学习年限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修业年限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应该在2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时间不少于1年。

2.特别优秀的研究生由导师提出,经导师组讨论,系领导同意和研究生处审核,报学院批准后可以提前毕业。

3.特殊情况下,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以延长半年至一年。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具体见附表

七、学分及毕业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总学分应在51至55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的学分应在34个学分至38个学分为宜,实践环节计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学位论文12学分。

八、科学研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取得至少3学分的科研学分,其中,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参加或听取不少于8场由校内外组织的学术讲座,合格者计1学分;中期考核前公开主讲1次以上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导师参加并进行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论文选题的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献资料,中期考核前写出不少于8篇读书报告交导师评阅,读书报告、导师评阅意见于中期考核前交所在培养单位,合格者计1学分。

九、中期考核

在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十、实践环节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教学实践、学术交流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在职研究生免修)。

十一、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和收集,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写作选题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定,研究生所选的研究课题选题应与本专业对口,有明确的针对性,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论文选题在确定后原则上不能改变,如需调整需经过导师同意并听取导师及导师组的意见。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成绩等。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参加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3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的写作程序、写作方式和答辩参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统一规定》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关于各专业毕业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安排的意见》执行。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论文应该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完成后,经导师同意、评阅人匿名评阅通过后方可提交答辩委员会申请论文答辩。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如果该导师是首次指导研究生须实行预答辩。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以及各类学术活动要求;至少参加8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并填写《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公开出版物(包括公开出版的期刊和图书)上正式发表与所在学科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组织论文答辩工作,首先要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批同意,聘请的答辩委员会委员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答辩后答辩委员会委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以三分之二多数原则决定研究生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并写出评语。

十二、学位授予

答辩后,上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获得通过者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十三、本学科必读文献

[1] 赫尔曼·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 保罗.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59

[5] 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 刘耀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4

[7] 梅林海.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8] 邱东等.我国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9] 罗杰·珀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0]李仲生.人口统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期刊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学报》、《EnergyPolicy》

上一条:【学术型】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管理专业 下一条:【学术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