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正文

【学术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发布时间:2020-06-13 编辑: 点击:[]

一、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林经济管理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基本要求

(1)具有正确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德才兼备,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系统理论和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政策;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和管理现实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英语,使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于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及工作。

二、学科简介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其它社会科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理论,形成的关于农林经济与管理的综合性科学知识体系。主要研究农林部门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资源配置和利用、生产流通组织、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收入,社区治理与社会服务等重大现实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于199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连续成为河南省第7、8、9批省级重点学科,在2016年中国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排行榜中列入研究型中国知名学科。根据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学科定位,适应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组织创新、生态农业和农村发展等领域开展应用性学术创新,为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涉农部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开展社会服务服务。

三、研究方向

我国进入社会经济现代化转型新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地方经济院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满足经济大省、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的需要,设置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和政策。本学科方向面向全国,根据河南省和我国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等理论,对农业大省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创新和农民收入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约束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和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等进行应用性创新研究和政策研究。

(2)农村区域发展和社会治理。本研究方向综合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农村发展学等学科理论,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转型期,围绕乡村振兴,农村区域发展与规划,系统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产城融合、产业融合和农村转型与发展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

(3)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本学科方向应用生态经济学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特别是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农业生产中生态约束形成的客观条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保障的生态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和绿色发展。

四、培养方式、学制与学习年限

农林经济管理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为3年学制,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完成课程学习、实践、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的学习任务,达到培养目标。

优秀毕业生可提前毕业,因故不能按学制完成学业者,可延期。提前或延期毕业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河财政研[2017]7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一)课程体系

分学位类课程和非学位类课程两种。公共基础课、一级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学位类课程;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非学位类课程。

(二)课程安排

1.学位类课程。(1)公共基础课2门,7学分:研究生英语,政治思想理论。(2)一级学科基础课程3门,9学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3)专业必修课5门,11学分:农业经济专题,农村发展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研究新进展,农村调查与方法。

2.非学位课程。(1)专业选修课6门,:农业现代化理论与政策,农业投资与金融服务,现代农业服务与信息技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农村区域发展与规划,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选修4-5门,7学分。(2)公共选修课程5门,: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经济应用软件,校内学者讲座,社会学专题,创新创业模拟实训。选修一门,2学分。

(三)学分取得所

有课程应在每学期结束前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具体考核办法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四)学位类课程考核方式为

笔试(以下均含闭卷、开卷)、笔试结合课程论文、笔试结合口试、笔试结合实验设计等;非学位类课程考核方式为:笔试、口试、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结合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等形式,具体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经考核合格,学位类课程达到75分及以上可获得学分,其他类课程达到60分以上可获得学分。

(五)补修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在中期考核前应补修四门本科主干课程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为《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农业企业管理》,随本科生听课和考核,补修课程采取闭卷考试,达到60分为合格,不记学分,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六、学分及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总学分52学分,其中,课程35学分;其他培养环节5学分,学位论文12学分。研究生修满学分,完成必修环节,中期考核合格,在导师指定的刊物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第一署名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的,方可毕业。

(一)课程学分

18课时为1学分,学位类课程27学分,非学位类课程学分不低于8学分。

学位课程成绩75分及以上,其他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方能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

(二)实践学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从事与学科要求相符的实践活动,计2学分。实践活动由导师和导师组安排并考核,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等次,评为不合格者,需重新撰写实践报告直至通过为止。

(三)科研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取得至少3学分的科研学分,其中,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由指导教师考核,导师组审核。

(四)学位论文学分

学位论文计12学分,其中,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预答辩2学分,学位论文6学分。

七、科学研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取得3学分的科研学分,其中,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参加或听取不少于8次由校内外组织的学术讲座,其中校外不得少于2次,省外不得少于1次,由导师和院系安排并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中期考核前面向导师和研究生公开主讲1次以上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导师参加并进行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论文选题的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献资料,中期考核前写出不少于8篇读书报告交导师评阅,读书报告、导师评阅意见于中期考核前交所在培养单位,合格者计1学分。

八、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入校后第5学期前完成,主要考核内容及权重为,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质表现(20%),课程学习、学分及学业成绩(20%),科研能力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40%),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情况(20%)。考核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九、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安排在第4学期,通过社会调查、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结束后,须向导师提交实践报告(3000字左右),导师根据实践调研报告质量给予相关评价、评定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十、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2学期确定论文选题,查阅资料,第4学期提交开题报告并通过开题论证会;第5学期写出论文初稿,并向导师组就论文的进展情况提出中期报告;第6学期论文定稿。未经导师审阅通过的论文,不得提交答辩。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一年。

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选题可由研究生选定后经导师审核认可,也可由导师指定。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本学科的专业方向,应当在研究内容或者研究方法或者研究视角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格式规范,字数不少于3万字。

十一、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学分,完成必修环节,中期考核合格,在导师指定刊物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符合学校学位授予规定者,可获得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其它工作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及学位管理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十二、本学科必读文献

著作

(1)【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2)【美】西奥多.W.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

(3)【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

(4)【前苏联】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

(5)【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

(6)【法】弗兰克•艾利思.《农民经济学》

(7)【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8)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经济解释》。

(9)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10)林毅夫.《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11)黄季焜.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

(12)Charles D. Kolstad. Enviromental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2)《经济研究》,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3)《中国农村经济》,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4)《农业经济问题》,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5)《中国农村观察》,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6)《农村技术经济》,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

(7)《农业经济导刊》,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上一条:【学术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关闭